跳到主要內容

說說教育部的數位學習願景-我的大議題與小思維-5 整合雲端學習資源,建立共享機制

教育部希望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雲端資源服務,支援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或親子學習,因此將發展以服務為主的教育雲(Education as a Service)及教育應用程式(App),並建立雲端資源交換機制(Edu Market),讓民間力量與各縣市學校所建立的App可在此平台直接交換,希望透過雲端資源共享機制,避免教育資源重複投資。
教育部將在原先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相關預算,規劃於103年至106年,透過打造數位康健學校,促使學與教典範轉移,活化12年國民教育;並推動磨課師(MOOCs)計畫,發展新一代的線上學習,提供全民公平、開放、自主的學習機會。(取自教育部電子報)
……………………………………………………………………….
這一篇文章有一點像是前四篇文章的總結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因此前四篇文章中曾經出現的建議與問題,幾乎也都會出現在這個議題的規劃中。除此外,一個雲的建設,除了國際觀之外,也要有在地觀點,才不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因此以下我會以建置前的思考及建置服務的類型來加以討論

一、建置前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雲端的組成有雲與端兩部分,在雲的部分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服務的穩定性、頻寬、使用者需求......等議題,因此變因較少。如果願意砸下資源,細心規劃,即使時間不多,雲的建設應該也能略有小成,甚至是直接跟雲端服務業者直接購買運算效能、儲存空間與連網頻寬也算是一種解決方案。
但是端的部分就比較麻煩了,變因相當多,而且一旦端的條件無法配合,雲做得再怎麼好也無法讓人感受到服務的完善。因此在端的部分,我從5個W的面向提供一些思考可以供部裏參考:
1.WHY:一個帳號、不限載具、隨時可用、資源整合、縮短城鄉差距、積極接觸實體環境以外的資源,這是一般我們認為雲端來帶來的好處。但是各位認為,這些應用只要建置好就會自己運作了嗎?學校老師已經準備了嗎?我們有哪些措施可以幫助它運作?如何提高教師準備度?除了教師之外,社區與社會資源是否能有效導入協助教師與學生運用雲端?這是我們在思考雲端應用的好處時,也不得不思考的議題。
2.WHERE:雲端的連線通常依靠網路,但是在家戶間建設網路使用環境是個短期間極難達成的目標,甚至建置完成後也未必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廣設可以提供指導應用的網路點或許是比較好的想法,另外,我們也希望不要再將教師課後人力視為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資源。因為教師依舊有家庭照顧與備課的需求,對於課後的指導,家長也該盡起其應有的責任。
如果家長能力未及,也應編列大專學生與志工的鐘點來協助,或是與民間慈善團體合作,方能可長可久,並將社會資源極大化。另外一種思維是將雲端系統做成離線可用的狀態,素材可離線閱讀,測驗可離線測驗,這樣便能減少需要隨時連線的問題。
3.WHEN:在既有的課程架構下,如何撥出時間做這類學習?對家長和教師來說,基本上應該願意配合部裏的政策。但是前提是政策絕不能干擾到正常課程的進行。我們的課程架構已經受到太多干擾,一堆課程陸陸續續加入扭曲變形的結構中,現在如果還要加入教育雲的應用,便要想清楚使用時間如何不排擠到教師進行正常教學的時間。
4.WHO:就前述的思考來說,使用者會有以下幾種人:
  1. 家長:主要的使用應該是觀看學生學習狀況,了解系統使用數據,甚至透過網路與老師、孩子溝通。
  2. 教師:主要用於教學、學習指導、學生系統使用狀況管理。但是別忘了,教師與其他教師互動及教師透過網路社群增能與解惑也是網路世界對教學帶來的極佳影響。
  3. 學生:線上學習、補救、透過社交網路與他校師生互動、增加自學資源。
  4. 志工:透過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提供補教協助
  5. 跨國協同計畫參與者:這是雲端教育服務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因為網路讓地球變平,更讓學生有機會透過網路踏出去,所以怎能不推動。
5.WHAT:使用哪些類型的教育雲服務,請看以下詳細說明

二、教育雲服務類型

我就我自己使用雲端的需求性,以及擔任研習講師時與現場教師的互動提出以下需求
  1. 儲存雲:可以像台大做的私有雲一般,支援教學與個人應用(有教學分享、派送、收受、異地備分、版本還原的機制)。而且這個雲要盡可能支援行動裝置與APP的應用,空間也要夠大(最少10G),如此才能吸引一批使用BYOD的老師有效的將便利性散布出去。DROPBOX雖然好用,但是在 TANET跑起來就是不夠快,所以教育部建置這種儲存雲就有先天的優勢,也有機會吸引教師、學生積極使用。
  2. 測驗雲:一朵教育雲如何形成使用風潮?學生的學習有辦法自主嗎?這些問題的解答其實都在我們提供的學習服務是不是一種有目的且是為家長重視的服務。類似MOOCS的服務雖然有自學的意味在,但是背後隱藏著的也是名校光環的學分,以及可能可以以低成本取得的學位。補習班的線上課程之所以可以販售,主因也是因為可以協助通過特定的考試。

    因此就社會氛圍來說,如何以最低成本獲得可以幫助達成某些升學目的的服務才是好服務。這種概念雖然有些人無法認同,但是其實跟馬斯洛的的需求階層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往社會的氛圍與實例多半都呈現著無法自制的青少年,讓他們上網的壞處大於好處,那我們如何去扭轉?最佳的做法就是讓家長與我們有一同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在既有的評量內先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拉高,一旦能滿足這個需求,後續的加深、加廣、能力培養才有可能性。

    也就是說,測驗,特別是高品質、高鑑別度、具有補救建議的測驗,是家長將網路視為學習工具的基本需求層。唯有這個層面穩固了,才有可能往上做線上學習的累加與變化。而對教師來說,這種雲可以做前測、隨堂測、後測與補救,也可以減少很多測驗的批改動作,這樣的服務也才有加入既有學習架構的可能。

    但這種雲好做嗎?老實說,實在很難做,但是好不好做應該仍需以使用者的意願與動機為依歸。只要看到使用者的需求,不好做也該硬著頭皮去試試看啊!凡事起頭難不是沒道理的,但起了個頭後,就有發展的可能。而且如果連教育部都沒辦法做測驗雲,更不用說地方政府囉!另外,講了一堆數位學習系統和適性化學習,如果沒有測驗與題庫,也會有點像空中樓閣般給人沒有基礎的不踏實感。
  3. 閱讀雲:閱讀很重要,如何好好閱讀更重要。所以這朵雲裡除了有內容,也要有導引,教家長和老師如何和孩子閱讀,而且不要設定一堆KPI,把閱讀搞成PISA預備班了,因為如果這樣子做,我也不想讓我的孩子參加這種網路。還有,把家長拉進來吧!閱讀,是一個好的親子活動,也是可以作為一輩子的嗜好,這麼好康的事情,可不要讓老師獨佔囉!
  4. 社群雲:做一堆資源網站還不如找一堆網路教師社群活躍分子組織網路論壇,最少比較有網路群眾基礎啊!也容易帶動教師社群的發展。而且教育部的許多議題(如12年國教)找了一些老師發聲之後,然後呢?就沒了。如果有些老師想跟著做,要CALL IN時上哪找人啊!所以.....可以考慮一下讓網路社群更蓬勃些,也鼓勵各領域各類的老師加入各個社群,對於日後相關的教學專業發展與應用絕對會有幫助的。
  5. 專業發展雲:在線上研習機制尚未完善以前,鼓勵各縣市在講師同意下(我建議要寬列研習費,讓縣市有剪輯、講師、線上使用授權等費用,以提高縣市參與意願),使用創用CC授權提供各式研習錄影,並建置線上平台供教師自我進修用,當然更進一步的處理方式是以微學習的方式處理素材,切割成可以利用短時間閱讀的片段,讓教師可以做非正式的點心式學習。另外最好也提供APP讓教師可以下載離線觀看有興趣的研習,有效延伸學習的彈性。如果有不錯的素材也建議可以加上英文字幕提供給國際學習社群參考,讓我們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義務。
以上便是我對教育雲的建議與問題,在這些建議中或許有些部分有一些難度,也需要花相當大的功夫。但進得廚房就不要怕油煙,我們教育部既然有心要做好這一塊,當然也會希望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期許教育部能從此政策起,端正社會視聽,讓民眾體認教育政策的品質也相信我國教育發展的未來。

另外,我覺得創造一種資源稀少性也是可以思考的,例如我就建議過可以山寨一下DROPBOX+GAMIL的機制,
1.有推薦信才能用
2.推薦成功的人可以加空間(新北市可以加虛擬代幣)
3.再加上更絕的限量限時開放(例如第一批只有200T,開放完後過一段時間讓它發酵再不定期開放)
這些都是一些重要服務上玩過的,我只是稍微引用一下。

所以歸納起來說,服務一定要好沒有錯,但也要切中目標使用者的需求,另外透過適當的行銷手法來運作,才有機會讓教育雲真的活絡起來。

留言

  1. 完全贊同以下兩點!! 另外,在建立雲端資源同時就要考慮要如何讓使用者容易在需要時搜尋到高品質的資源,也就是建立 metadata 與paradata.

    講了一堆數位學習系統和適性化學習,如果沒有測驗與題庫,也會有點像空中樓閣般給人沒有基礎的不踏實感。

    專業發展雲:在線上研習機制尚未完善以前,鼓勵各縣市在講師同意下(我建議要寬列研習費,讓縣市有剪輯、講師、線上使用授權等費用,以提高縣市參與意願),使用創用CC授權提供各式研習錄影,並建置線上平台供教師自我進修用,當然更進一步的處理方式是以微學習的方式處理素材,切割成可以利用短時間閱讀的片段,讓教師可以做非正式的點心式學習。另外最好也提供APP讓教師可以下載離線觀看有興趣的研習,有效延伸學習的彈性。(找有興趣的老師翻譯國外資源或加中文字幕比較實際)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學好幫手-圓剛無線麥克風介紹

你教學時會用麥克風嗎?我會,而且我習慣使用無線麥克風,因為我的教學中有分組,我常常必須到各組去指導學生,有時候也會讓學生發言,所以我需要一組可以在教室到處走動時使用的麥克風。 而且身為一個實作課程的老師(我上的是資訊課),我更需要可以隨時讓我空出雙手的麥克風。這樣子才不會在操作時因為放下麥克風而使得自己的音量太小,讓較遠的學生無法聽清楚。 在這種需求下,剛剛好有機會可以測試一組圓剛的產品,所以就來試試看吧! 一開始開箱時我就注意到這一支收音麥克風,麥克風的部分做得很精緻,感覺收音會很不錯。(後來發現收音真的不錯,即便是用領夾,也不用刻意靠近麥克風) 供電利用一般常見的 Micro USB,這樣很方便,就不用老要帶個很大的變壓器 電源啟動的靈敏性很高,一按下後幾乎馬上就能透過2.4G連線了。也可以在收音麥克風上直接調整音量 體型還蠻迷你的,夾在領子或是衣服上幾乎感受不到重量 再來看一眼整體造型吧!設計感真的不錯,雖然這種塑膠會有指紋沾附問題,不過還可以接受。 原廠也提供了頸帶,可以戴在脖子上,我試過效果還不錯,官方的建議麥克風距離嘴唇最好不要超過6英吋,確實在這個距離內的收音很不錯。 另外有個接收器,也是小小一個,造型精簡,只有開關、電源及音訊輸出端子 變壓器也是小小一個,插頭可以收折得很平整 音訊輸出線 因為無線麥克風使用2.4G,所以千萬千萬千萬不要把他跟AP放在一起啊!(我之前就是放在一起,結果老是會斷訊,還碎碎念了一番,結果是我自己搞錯,真的是很對不起啊!XD) 音訊線一頭接在 MIC OUT 一頭接在教室的擴音系統即可。我蠻喜歡這種設計的,因為在學校內可以帶到哪裡用到哪裡,也不用特別安裝甚麼。不過連接起來有點小雜音,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如果要降低雜音,我看要來處理一下我們的擴音系統啊! 另外一個比較困擾的就是無線麥克風走到喇叭下面會有尖銳聲音。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是調大音量的時候由擴音器上調整。果然這樣做了之後,尖銳聲音幾乎聽不見,不過你不要白目地在喇叭正下方講話啊!這樣子尖銳聲音便會再出現 連線速度超快,一旦開關的綠燈由閃爍到恆亮就表示連線了。我試過很多次幾乎都是打開收音麥克風的電源鍵後,就會立刻連線。至於連線

認識code.org

昨天跟一位熟悉的朋友對 Code.org 有了一些對談,我想他提出的論點或許也是有些夥伴的疑惑,所以就把我的解答再說一次 code.org登入不需要電子郵件,但是有會更好,因為學生忘記密碼可以自己處理 code.org有完整的 教學設計

153一個老師的滾動式教學設計修正工具

我蠻喜歡用google文件寫教學設計,一個最棒的好處是因為我用google classroom公告學習進度,因為只是提供連結,所以用google 文件可以隨時修改內容,不用一直上傳最新的版本。但是既然我是一個愛修正的老師,那麼我怎麼知道甚麼時候我修正了什麼東西呢?簡單,請看 先利用google文件修正 接著點選檔案->版本紀錄->查看版本紀錄 進入後,找到你修改的時間點,重新命名它(例如我這個版本是上過某一班的課後有的想法,所以我就更改一下) OK!我也可以順便查一下我新增的內容喔!簡單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