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039-CHROMEBOOK測試報告

  曾經跟宏碁借過一台CHROMEBOOK來測試 測試報告如下,給大家參考一下

038-來了,來了!CHROMEBOOK來囉!

昨天我們家主任問我將CHROMEBOOK導入教學現場的想法。補救教學很不錯,不過要注意教學光碟、JAVA不能用。另外如果要以CHROMEBOOK來思考電腦教室的替換,我是覺得時間還太早。如果是我,會先試著將目前常用軟體全部改成CHROME的相關應用程式跑跑看,如果窒礙難行,那麼CHROMEBOOK進來狀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重點是,他說完後今天就看到消息雙A的CHROMEBOOK要在台上市了,一台約6000,哇!買一台回家給女兒玩均一,至於那個光碟喔!有一些NAS裏面可以裝虛擬系統,遠端連入就是,反正人數不多,可以試試看~ 不過一般USER,特別是一定要用公文系統與OFFICE的USER就不建議囉!

037-TEDXTAIPEI 2014 精選-2

神之雫裏喝了葡萄酒會有很多畫面,音樂呢?你聽音樂會有畫面嗎?聽范宗沛跟你說說 而且要向遠峰一青一般,多鼓勵聽音樂的人用它的生活體驗來說說音樂。PS.會不會有人說,我放棄回答的權利,然後落下淚的說,這是我個人的私密經驗,我不想跟別人分享 豐富生命的共鳴因子:范宗沛

036-TEDXTAIPEI 2014 精選-1

用心治水,好山好水:童國倫(Kuo-Lun Tung) at TEDxTaipei 2014 很好的影片 社會科可以用 台灣其實是個很缺水的國家 有多缺水? 全球排名第幾? 為何水留不住? 使用水的結構呢? 如何有效利用水,又能讓民眾喝到好水 現行自來水的過濾方式為何? 離島的自來水場過濾方式為何跟台灣不一樣 我們可以將過濾水的技術應用到工業廢水和溶劑的回收嗎? 即便我們有很棒的技術,但是化工廢水的回收仍無法一蹴可即的原因是? 看了這一部影片你就會知道 很棒的阿! 而且我連問題都幫你想好囉!那就用吧!

035在數位媒體閱讀中的詹宏志

我認識詹宏志,那種認識來自於它的書籍創作,來自於它的雜誌訪談,甚至是來自報章雜誌的報導。我的印象中,詹宏志是 一個趨勢預言的高手 一個冷眼看透世間的觀察者 台灣文創的推手 專讀一些冷門書籍,卻又從裏面理出許多結構嚴謹邏輯的人 一個商人,一個資深的媒體人 在我還沒聽他的演說前,我想像中他的聲音是很冷的,而且應該更低沉些,甚至語言的溫度應該也不高...... 今天,我聽了他的演講- 破壞穩定,讓改革帶韌性:詹宏志 (Hung-Tze Jan) at TEDxTaipei 2014 而且連續聽了兩遍,在那一瞬間,我心中浮現的詹宏志和以往只從書面中看來的詹宏志 溫度多了一點 態度靦腆一些 對社會的觀察也充滿了許多的自省 說話時有點冷面笑匠的味道 話語中多了很多的人文關懷 當下,我被演說中的詹宏志迷住了,所以我做了一個決定-「我想多聽聽他說話」。所以我也用「詹宏志」這個關鍵字在YOUTUBE中找尋,我想建構一個更完整的詹宏志的印象。在那過程中,又發現了一些驚奇,因為姚仁祿老師也曾經請詹宏志演講過,所以循著這個軌跡,我又發現了「大小創意」的 演講清單 ,看來我應該可以有很多的素材可以進行閱聽了。是阿!數位的閱聽迷人之處除了在於其素材的獨特性之外(很多素材過去不曾以紙本方式呈現,以後可能也不會以紙本方式呈現)、各種素材間的連結、素材取得的即時性,都是像我這種從紙本進化的多元閱讀書蟲很喜愛的特性。而且這樣的閱讀不一定要找場所,也不一定要挑形式,找個適合的空間與地點(甚至是在行動中)就可以和喜歡的內容交流,而且如果你有比較長的通勤時間,用聽的方式來閱讀,也可以減少眼睛因為晃動帶來的不適,應該也是我把數位閱讀加入我閱讀型態的因素之一啊!

034-一個有意思的社會科行動學習範例

我記得我87年的畢業論文作的是口述歷史,敘述我的舅舅一家如何因為左營軍港的建設被迫遷村。而遷村的時候考量到自己的生活技能與親戚的照應,選擇了現在高雄市過港隧道附近小聚落居住。也因為遷徙,也將當地的信仰媽祖帶過去,不過他們的媽祖卻是來自燕巢(援剿)的角秀(角宿)? 在當地落地生根後,如何在自己營生的漁撈業上又增加一些副業-養殖虱目魚(用大肥)、剝蚵殼、燒蚵灰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最後隨著漁業的沒落,將自己的船買給政府,自己進入中鋼當臨時工,這也是多數當地失去漁船船長的生活寫照。 87年的時候,那時候網路還不是那麼興盛。我用手編的方式,自己寫了個網頁,並且在畢業論文中呈現。當時因為社教系比較沒有人玩技術,所以連六堆客家協會的人都跑來看看所謂的「烘焙機」(HOMEPAGE)是什麼東西。 今天看到這一篇文 Recording & Mapping Local History - Project Idea 讓我想起了以往的資料如果呈現在現在的科技上會出現怎麼樣的面貌 我想除了網頁之外 應該還有 TIMELINE GOOGLE MAP的整合 ( 我以前也做過類似教學 ) YOUTUBE的整合 剛剛學的SOUNDCLOUD 其它 不過如果嚴謹的來說(因為後來我又修了教育科技,所以會以多一點的科技面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作者應該可以在思考一些將資料元件化後再引用的問題( 請參考我的私媒體 ) 在這個構成中有些錄音、錄影、圖片甚至是數據資料(經緯度),都該自己建立一個備份,因為網路平台隨時會不見(GOOGLE也是有很多消失的服務阿!),如果沒有存檔,當你的平台消失時加上缺乏適當的轉換或是備份機制,那麼你這些資料的保存就是一種災難。而且如果你將元件保留下來,要轉換到那個服務,應該都不是大問題。平台只是我們表現的舞台,在適當的時間選擇適當的工具,用當時最好的呈現方式呈現,就可以了。 另外這個課程的重點是,他也提供了很多APP的運作方式,應該可以讓習慣使用行動載具的世代更加快速的紀錄事物。不過這只是技能面,透過對人的訪談與資料的整理產生的情感連結,那種認知與情意面才是我們要的高層認知。 這一篇真的可以做作看,技術面也很簡單,但是相信我,絕對會很有亮點。不過你不要只找電腦老師指導阿!這種製作,還是要讓社會領域專家來,除非……你的電腦老師是社教系畢業的 X

033-我對「電腦思維」的想法

有一天我去屏東一所學校上課,研習報到的時候就聽到兩位年紀比較大的老師說:「等一下我們找後面一點的位置坐,要退休了,學這個東西沒有用啦!」,可見在當時,這兩位老師判斷這個資訊課程對他們來說應該是沒有用的。 不過隨著我展示怎麼借閱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雜誌後,這兩位老師的態度似乎有點鬆動了。下課休息的時候,他們就跑來跟我要上課的講義,並且慢慢詢問周遭的同事如何操作電腦來借用這些數位雜誌。 在這個故事裡面其實包含著兩個議題 1.一般人認知的電腦或資訊課程的內容是什麼? 2.什麼是有用的電腦或資訊課程? 我想這兩個議題詢問不同的人應該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過如果將這兩個議題一併思考,我會寫下這樣的答案 「基於不同個體生活經驗的差異,「有用的資訊」課程,並沒有絕對確切的定義。不過透過思考如何與個體生活結合而規劃的資訊課程,應該可以增進學習者動機,並促成其使用該工具成為生活解決策略的意願。」 這個答案跟我們資訊教學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有著絕對的關係。因為我們目前的資訊教學課程仍舊是偏向軟體應用的思考,而不是以事件或是生活需求來規劃課程。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把受教者的生活與資訊科技的應用思維結合起來,並且依據這個結構來設計課程。因此,感覺現在的課程價很隨波逐流,全世界流行寫程式,就規劃著寫程式。但是並沒有思考,為什麼要學寫程式,還有程式學習的架構在整體的資訊課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何? 所以這也是當我在看到這一篇文章「 人人都該學寫程式的反思:也許我們更該學習的是「電腦思維 」之後,不禁拍手叫好的原因。 是阿!我們該學的不是學程式這個事件,而是要用電腦思維去思考,到底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的資訊變化,瞭解工具的本質及用法,接著我們就可以善用減法,增加生活中的便利,去除不必要的干擾,這個才是我認為資訊課程設計時最重要的思考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