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6的文章

110資訊科技+開放圖書館=學習不中斷

去年12月左右,因為台北市要取消統一的寒假作業,所以我便發表了一篇 「 那些年我的寒暑假作業經驗談 」,除了探討到寒暑假作業的形式之外,我也提到長假中一些弱勢的孩子可能因為學習的中斷,致使新學期學習接不上的狀況,特別是在漫長的暑假,這種現象稱為Summer Slide,如果你以這個字當關鍵字,應該可以在 google 找到滿坑滿谷的文章。 看到這樣的現象後,我們當然會想試著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就以我自己本身經歷過的輔導孩子經驗寫了一篇「 一個父親的「均一」之道 」,在文章裡面我說明了家長如何透過均一平台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對於有心且行有餘力想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棒的資源。不過對於那些家庭功能不彰,或是家長每天忙於生計,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陪伴的孩子呢?我想,這應該就是學校需要協助的對象了。 我們可以將這類孩子分為可以自學的孩子,以及需要補救的孩子。可以自學的孩子,只要給予適當的素材和學習的工具,應該就可以自己學習了。所以我在去年暑假就寫了一篇「 暑假學習套餐-數學篇 」提供老師和家長參考,可以用電腦也可以用紙本(子由的測驗可以印出來),所以比較不會受到工具限制。至於需要教師協助補救教學的孩子,給予太多的功課有時候反而會有很多負擔,另外,基於適性學習原則,我們也應該提供不同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下,用自己的步伐成長。 今年暑假前,突然聽到國內兩大學習平台 均一 和 PAGAMO 也都思考到了類似的議題(Summer Learning Loss),推出一些學習活動來鼓勵孩子們在漫長的暑假中,除了玩樂,也能撥出一點時間為新學期的學習打好基礎,這真的是太棒了。 不過,對於家中可以使用電腦或是平板的孩子來說,只要家長認可,每天撥出一點時間來是沒問題的。 可是對於家中沒有電腦的孩子來說,工具的問題還蠻大的 。所以我就想著,如果學校有適當的人力可以協助(教師或是志工),那麼在哪個場所擺置電腦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益呢?想著想著,就想到我曾經幫某基金會規劃偏鄉程式教育課程,規劃好了之後,其實我並不是很滿意。因為我想,一個基金會跋山涉水到了偏鄉,只教一個程式概念就回來未免太可惜。如果可以將基礎的數位閱讀加進去推廣的課程應該會更好。況且這個基金會工程師很多,如果可以順便將一些舊電腦整理好,讓圖書室除了可以借紙本書之外,還可以閱讀電子書,或是學習

109 蛻變中的圖書館

去年我應邀到新北市校長研習分享公共圖書館的數位資源,研習結束後,我到了一所正在推動閱讀的學校做了短暫的分享。那時候,我詳細了闡述了我心中圖書館的風貌,也說明了如何在現有的圖書館中融入數位資源的作法,不過當時並沒有留下文字紀錄,剛剛好今天又想起這事,所以就來說說嘴吧! 「為什麼要把數位資源放進圖書館中呢?」,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去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就可能只是為了科技而科技,所以我提出了三個面向 圖書的量:目前國教經費緊縮,而且相較於六都,有些縣市的購書經費更拮据。此外,有些學校所在位置十分不利於圖書的交換更新,所以可以透過數位化結合既有的圖書,有效的擴充圖書的量。在量的補充上,另外兩個重要的關鍵是 速度與延續。 我知道目前在一些競爭項目上我們跟中國來比較確實居於下風,但是如果說是公圖資源,中國還得加把勁才跟得上我們,既然政府放出要正視城鄉差距的風聲,閱讀是一個基礎也很好執行的點。因為只要中央(例如國資圖)的書籍更新了,使用者也能同步接收到最新的書籍,這是 速度上的優勢 。至於 延續部分 ,我認為邁向一個進步國家,全民閱讀習慣與自學習慣的建立應該是一個國家需要延續不輟的重要教育政策,所以在閱讀資源的建立應該統一由國家建置,讓實體與數位虛擬閱讀資源並進。 圖書的質:這裡的質講述的概念不全然是品質,反倒可以從呈現的形式、功能來思考。透過數位圖書資源的引入可以豐富目前圖書館館藏的樣貌,也可以提供更多功能性的使用選擇,我簡單說明如下。 形式:現有圖書館 多半以書籍形式出現 少數提供多媒體光碟,但是使用率不高,主要仍是以書籍為借閱主體 形式:數位圖書館 電子書 整合多媒體 功能 資料庫應用 檢索 搜尋:快速找尋,少數期刊提供電子全文下載,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題研究全文資料庫。 比對:多期別,單一關鍵字 學習與測驗 語言資料庫可以依據自我語言能力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 音樂資料庫 閱讀行為的改變:不同世代的閱讀行為還是有差異的,但是基礎上,我們應該可以同意,紙本閱讀目前仍是不同世代基本的交集。而在紙本閱讀之上,新世代的生活環境中疊加了更多的多媒體體驗及網路媒體的閱讀。所以在圖書館中適當引入相關的資源應該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而且,很多數位資源的引入未必會永遠朝向數位媒體的使用。一篇很棒的TED演講,或許會讓你找尋演

108 從人性觀點看科技的應用

最近看到學妹轉貼的一篇文 「 如果阿嬤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就讓她熟悉的老工具變聰明 」,剛好我自己對於目前的科技應用也有一點想法,所以就寫下這篇文章來探討一下從人性觀點來看科技的應用。 剛剛好五月剛報完稅,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快的方式就是用自然人憑證或是健保卡直接連上網路作業。以我來說,受薪階級加上幾乎沒有什麼業外收入,所以報稅速度很快,幾分鐘就處理完了,也順便利用網路作了線上無習分期付款的確認。但是在這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一些老先生、老太太,還是會排隊請國稅局的志工幫忙申報,為什麼呢?因為線上報稅的方式充滿太多的不確定,與其花時間在這上面,還不如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穩定的完成報稅。另外,因為除了電子報稅之外,還有傳統的報稅方式,具有可替代性,所以並不是那麼急迫需要學習。 所以我想科技的應用最少會牽涉到替代性與高動機這兩個因素。例如以下這些例子 很多老年人第一次用平板的經驗是Facetime,因為可以跟孫子們視訊,他們樂於使用這項科技產品。 一些電子相框的設計結合的雲端應用,子女可以在雲端存入一些照片,這些相片就會出現在父母家的電子相框中。 有些血壓計、血糖機的偵測來要自己記錄真麻煩,所以廠商便想到說不需要更改老人們的使用習慣,而是讓 這些機器 可以連上雲端,主動記錄老人的生理狀況,並且結合醫療團隊,針對異常數據提供適當的醫療協助。 在這些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動機十分的確定,有親情的因素,也有健康的需求。另外在替代性上,雖然這些設計都有替代品,但是替代經驗卻不如這些設計提供的即時、以及超越原有方案的規劃,所以從人性的角度來講,這些設計是成功的。 其實還有一個很棒的設計是目前的無人駕駛車。目前UBER推動無人駕駛車不遺餘力,甚至在日本他們已經試著在一些偏遠鄉村,行動不便的地方試行UBER,建立適當的路線及老年人的使用經驗(這些地方通常年輕人不多、交通工具班次不頻繁、老年人就診或是購物都需要依靠公共運輸),一旦路線建立,即便是無人車上路了,要融入老年人的生活應該也很方便,雖然隱私上可能被紀錄,但是總是有了行動的自主性。對於一些沒有跟子女一起居住,而且公共運輸不便利的老年人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通解決方案。 講到這裡,我便想到前陣子跟一個創業者的對談。他說,他當初只是找到一些人的問題,然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沒想到這個解決方案受到很多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