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路社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功用及實踐

這篇文章其實在我心中醞釀了很久,今天剛剛好遇到下雨天,坐著庭院乘涼時心思一轉,就拿著筆在紙上亂畫一通,也就寫出了這一篇文章。我想,我會想寫這樣的文章是有一些觸發點的,不過比較引發我想寫這篇文章慾望的大概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最近一直在講述教學與自學資源,當我講到最後,總會提到社群的事情。因為再怎麼會蒐集資料的人,如果只是一個悶著頭做,所能做的真的有限,但是如果可以多一些夥伴,那您的觸角真的可以伸的很遠,不只是專,而且還可以廣。
第二件事是我一個工作上的夥伴今年考上正式教師,他對於即將到來的教師生涯還蠻擔心的,所以一直想找些人請益,所以我介紹他加入了一些社群,希望藉由社群的力量來解決他日後遇到的問題。但是我也想,他會有,其他新手教師應該也會吧!所以這個原因也讓我想寫出這一篇文章。
第三件事就是我今年擔任口考委員,其中有一位考生說在偏遠地區無法獲得專業資訊的交流,所以希望進入高雄市區,以便延續專業知識的交流管道。我想這個問題或許存在,但是如果可以善用網路的話,這個問題應該也可以有效紓解,所以又多了一個寫這篇文章的理由。



我為了這個作法畫了一張圖,不過這張圖我們事後再來討論吧!因為,我想先聊聊以往沒有網路社群時,我們的資訊交流方式如何進行,我大概歸納為以下幾項:
1. 觀察:觀察同事的專長,然後偷學。
2. 請教:直接去問同事囉!不過需要一點勇氣,特別是年長對年輕,資深對資淺,倒過來亦是,只不過好一點而已。
3. 讀書:書中自有解答,但找到解答後,還得自己領悟,也缺乏人指導。
4. 上網查:有GOOGLE大神我就不怕,不過缺乏系統,也無法問深入問題。


那……有了網路社群可以做到哪些呢?我也小歸納了一下
1. 協同工作。
2. 分享,也擴大了自己知識的接觸面,特別是異質社群,大家背景不同會更有趣。
3. 鷹架:本來自己僅提出一個問題,但經過討論與分享後,得到意外的收穫。例如我就從阿寶老師那裏得到翻轉教室的概念。而且討論可以擴大,當然也可以聚歛,甚至是澄清。有些自己的教學設計或是思考,搬上社群後,因為社群參與者的意見,讓自己可以深入且更多向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想要參與網路社群,那您或許可以怎麼做,以下是我畫的建議圖:


這張圖很簡單,第一層是途徑。你可以經過搜尋引擎搜尋或是玩社群有經驗的資深者介紹,看看有哪些很棒的部落格(例如:阿簡 EDUMEME 小壁虎小P老師 月鈴…….等關鍵字)、粉絲團(例如: IPAD應用語教學@EDU 教育噗浪客TPET@FB)、論壇,以及其他路徑,記得要在社群中多認識人,因為社群中很有趣的就是一個人通常又會認識很多其他社群的人,就會像滾雪球般,慢慢將人滾進你的智囊團中。不過,當然你得要多和他人分享、討論及互動,同樣是社群成員也有親疏的差別,那些常常潛水只接收資訊的社群成員,在出現問題時也可能會出現無人回應的狀況,所以這是要進入社群前要注意的。
最後,社群的訊息即獲得的知識,一定要建立成一個有效的資料庫,不然很容易隨時間流失,我的建議是將重要資料放到 EVERNOTE去,日後無論整理及搜尋都很方便,這樣子才真正能隨手拈來,盡是社群智慧啊~

......................................................................................
PS.
輝聲兄建議加入TWITTER
蠅郎建議盡量不要潛水或是只按讚,要拼命想辦法回應和提問。在魚乾女這部日劇中有提到如何利用手機簡訊提高男女交往期間互動頻率的秘訣: 收到簡訊後一定要回,而且最好是再加上一個問句,使對方不得不再發下一通簡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學好幫手-圓剛無線麥克風介紹

你教學時會用麥克風嗎?我會,而且我習慣使用無線麥克風,因為我的教學中有分組,我常常必須到各組去指導學生,有時候也會讓學生發言,所以我需要一組可以在教室到處走動時使用的麥克風。 而且身為一個實作課程的老師(我上的是資訊課),我更需要可以隨時讓我空出雙手的麥克風。這樣子才不會在操作時因為放下麥克風而使得自己的音量太小,讓較遠的學生無法聽清楚。 在這種需求下,剛剛好有機會可以測試一組圓剛的產品,所以就來試試看吧! 一開始開箱時我就注意到這一支收音麥克風,麥克風的部分做得很精緻,感覺收音會很不錯。(後來發現收音真的不錯,即便是用領夾,也不用刻意靠近麥克風) 供電利用一般常見的 Micro USB,這樣很方便,就不用老要帶個很大的變壓器 電源啟動的靈敏性很高,一按下後幾乎馬上就能透過2.4G連線了。也可以在收音麥克風上直接調整音量 體型還蠻迷你的,夾在領子或是衣服上幾乎感受不到重量 再來看一眼整體造型吧!設計感真的不錯,雖然這種塑膠會有指紋沾附問題,不過還可以接受。 原廠也提供了頸帶,可以戴在脖子上,我試過效果還不錯,官方的建議麥克風距離嘴唇最好不要超過6英吋,確實在這個距離內的收音很不錯。 另外有個接收器,也是小小一個,造型精簡,只有開關、電源及音訊輸出端子 變壓器也是小小一個,插頭可以收折得很平整 音訊輸出線 因為無線麥克風使用2.4G,所以千萬千萬千萬不要把他跟AP放在一起啊!(我之前就是放在一起,結果老是會斷訊,還碎碎念了一番,結果是我自己搞錯,真的是很對不起啊!XD) 音訊線一頭接在 MIC OUT 一頭接在教室的擴音系統即可。我蠻喜歡這種設計的,因為在學校內可以帶到哪裡用到哪裡,也不用特別安裝甚麼。不過連接起來有點小雜音,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如果要降低雜音,我看要來處理一下我們的擴音系統啊! 另外一個比較困擾的就是無線麥克風走到喇叭下面會有尖銳聲音。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是調大音量的時候由擴音器上調整。果然這樣做了之後,尖銳聲音幾乎聽不見,不過你不要白目地在喇叭正下方講話啊!這樣子尖銳聲音便會再出現 連線速度超快,一旦開關的綠燈由閃爍到恆亮就表示連線了。我試過很多次幾乎都是打開收音麥克風的電源鍵後,就會立刻連線。至於連線

認識code.org

昨天跟一位熟悉的朋友對 Code.org 有了一些對談,我想他提出的論點或許也是有些夥伴的疑惑,所以就把我的解答再說一次 code.org登入不需要電子郵件,但是有會更好,因為學生忘記密碼可以自己處理 code.org有完整的 教學設計

155 跨域學習的必要

有一次我看了木村演的Hero2的其中一集,在那一集中木村為了案件的調查,自己重新去學習專業知識,最後當然也順利破了案。我當時的感想是,這應該是戲劇效果吧!只要問一下專業人員就可以釐清這個疑點了啊!不過最近因為跨域和素養很熱門,又讓我想起了這個梗,只是現在在思考一下自己去學習或許是必要的。 為什麼呢?我舉我自己野調的一個例子來說好了。在進入野調現場前,我們必須做大量的文獻閱讀,盡可能的蒐集資料以便能夠想到可以研究的問題,也為自己累積足夠的背景知識。剛剛好,我那一陣子都在研究原住民的陶器,如果光是從文獻上去看再去請教專家,我覺得觀點會被限制住。不過那時候我的問題產生倒還蠻輕鬆的,因為大二修過一年的土屬工藝,讓我知道一個陶器的形成有以下基本要素: 陶土:如果陶土不是產在當地,那勢必要有貿易路線,如果有貿易路線,那村落中應該會有一定數量的輸入品。 窯:燒的方法還有分高溫燒與低溫燒,這個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確認。如果檢視出來的陶器屬於高溫燒,而且數量不少,應該會有窯的遺址或是應該要有類似日本每年固定在哪些時間用類似大型篝火的方式來燒製陶器的製作方法(這個在妙廚老爹裏有敘述) 技法或是器具:是捏陶、圈條還是使用轆轤、或是其它器具形成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軌跡。如果是需要使用器具成形的陶器,卻找不到器具,那麼我就不能排除這些陶器可能是貿易品。如果再搭配第一項的變因,應該就可以找到更有力的支持證據。 最近看了濁水溪相關的研究,也發現了歷史學者除了研究歷史之外,如果要深入,對於水文、氣候變遷、糧食耕作、地質,也都必須瞭解,這也是一種跨域。也就是說除了在生活之外,許多的專業也都必須要適當的跨域,才能得到完整的面貌,甚至透過親身的體驗學習,才能得到深入的見解。如果在學生時期,能夠以專案為基礎,熟悉跨域的運作,不管是在生活或是專業的發展上,應該都能夠較快適應社會的快速變遷。 另外,我上次說,光是一顆咖啡就可以做一個跨域跨很大的課程。簡單來講,咖啡從生產就必須思考很多地科的因素。土壤、溫度,所有有關於生長的風土條件,都可以由地科甚至是從其它學科去思考。(有些遮蔭樹用芭蕉,在台灣也有人用檳榔) 接著可以思考公平貿易的問題,公平貿易真的是公平的嗎?你如果去查詢一下,會發現其實從網路上呈現的資料跟我們的認知或許也有一些差異。另外咖啡的運送、均質、販售(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