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110資訊科技+開放圖書館=學習不中斷

去年12月左右,因為台北市要取消統一的寒假作業,所以我便發表了一篇 「 那些年我的寒暑假作業經驗談 」,除了探討到寒暑假作業的形式之外,我也提到長假中一些弱勢的孩子可能因為學習的中斷,致使新學期學習接不上的狀況,特別是在漫長的暑假,這種現象稱為Summer Slide,如果你以這個字當關鍵字,應該可以在 google 找到滿坑滿谷的文章。 看到這樣的現象後,我們當然會想試著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就以我自己本身經歷過的輔導孩子經驗寫了一篇「 一個父親的「均一」之道 」,在文章裡面我說明了家長如何透過均一平台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對於有心且行有餘力想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的家長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棒的資源。不過對於那些家庭功能不彰,或是家長每天忙於生計,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陪伴的孩子呢?我想,這應該就是學校需要協助的對象了。 我們可以將這類孩子分為可以自學的孩子,以及需要補救的孩子。可以自學的孩子,只要給予適當的素材和學習的工具,應該就可以自己學習了。所以我在去年暑假就寫了一篇「 暑假學習套餐-數學篇 」提供老師和家長參考,可以用電腦也可以用紙本(子由的測驗可以印出來),所以比較不會受到工具限制。至於需要教師協助補救教學的孩子,給予太多的功課有時候反而會有很多負擔,另外,基於適性學習原則,我們也應該提供不同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下,用自己的步伐成長。 今年暑假前,突然聽到國內兩大學習平台 均一 和 PAGAMO 也都思考到了類似的議題(Summer Learning Loss),推出一些學習活動來鼓勵孩子們在漫長的暑假中,除了玩樂,也能撥出一點時間為新學期的學習打好基礎,這真的是太棒了。 不過,對於家中可以使用電腦或是平板的孩子來說,只要家長認可,每天撥出一點時間來是沒問題的。 可是對於家中沒有電腦的孩子來說,工具的問題還蠻大的 。所以我就想著,如果學校有適當的人力可以協助(教師或是志工),那麼在哪個場所擺置電腦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益呢?想著想著,就想到我曾經幫某基金會規劃偏鄉程式教育課程,規劃好了之後,其實我並不是很滿意。因為我想,一個基金會跋山涉水到了偏鄉,只教一個程式概念就回來未免太可惜。如果可以將基礎的數位閱讀加進去推廣的課程應該會更好。況且這個基金會工程師很多,如果可以順便將一些舊電腦整理好,讓圖書室除了可以借紙本書之外,還可以閱讀電子書,或是學習...

109 蛻變中的圖書館

去年我應邀到新北市校長研習分享公共圖書館的數位資源,研習結束後,我到了一所正在推動閱讀的學校做了短暫的分享。那時候,我詳細了闡述了我心中圖書館的風貌,也說明了如何在現有的圖書館中融入數位資源的作法,不過當時並沒有留下文字紀錄,剛剛好今天又想起這事,所以就來說說嘴吧! 「為什麼要把數位資源放進圖書館中呢?」,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去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就可能只是為了科技而科技,所以我提出了三個面向 圖書的量:目前國教經費緊縮,而且相較於六都,有些縣市的購書經費更拮据。此外,有些學校所在位置十分不利於圖書的交換更新,所以可以透過數位化結合既有的圖書,有效的擴充圖書的量。在量的補充上,另外兩個重要的關鍵是 速度與延續。 我知道目前在一些競爭項目上我們跟中國來比較確實居於下風,但是如果說是公圖資源,中國還得加把勁才跟得上我們,既然政府放出要正視城鄉差距的風聲,閱讀是一個基礎也很好執行的點。因為只要中央(例如國資圖)的書籍更新了,使用者也能同步接收到最新的書籍,這是 速度上的優勢 。至於 延續部分 ,我認為邁向一個進步國家,全民閱讀習慣與自學習慣的建立應該是一個國家需要延續不輟的重要教育政策,所以在閱讀資源的建立應該統一由國家建置,讓實體與數位虛擬閱讀資源並進。 圖書的質:這裡的質講述的概念不全然是品質,反倒可以從呈現的形式、功能來思考。透過數位圖書資源的引入可以豐富目前圖書館館藏的樣貌,也可以提供更多功能性的使用選擇,我簡單說明如下。 形式:現有圖書館 多半以書籍形式出現 少數提供多媒體光碟,但是使用率不高,主要仍是以書籍為借閱主體 形式:數位圖書館 電子書 整合多媒體 功能 資料庫應用 檢索 搜尋:快速找尋,少數期刊提供電子全文下載,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題研究全文資料庫。 比對:多期別,單一關鍵字 學習與測驗 語言資料庫可以依據自我語言能力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 音樂資料庫 閱讀行為的改變:不同世代的閱讀行為還是有差異的,但是基礎上,我們應該可以同意,紙本閱讀目前仍是不同世代基本的交集。而在紙本閱讀之上,新世代的生活環境中疊加了更多的多媒體體驗及網路媒體的閱讀。所以在圖書館中適當引入相關的資源應該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而且,很多數位資源的引入未必會永遠朝向數位媒體的使用。一篇很棒的TED演講,或許會讓你找尋演...

108 從人性觀點看科技的應用

最近看到學妹轉貼的一篇文 「 如果阿嬤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就讓她熟悉的老工具變聰明 」,剛好我自己對於目前的科技應用也有一點想法,所以就寫下這篇文章來探討一下從人性觀點來看科技的應用。 剛剛好五月剛報完稅,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快的方式就是用自然人憑證或是健保卡直接連上網路作業。以我來說,受薪階級加上幾乎沒有什麼業外收入,所以報稅速度很快,幾分鐘就處理完了,也順便利用網路作了線上無習分期付款的確認。但是在這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一些老先生、老太太,還是會排隊請國稅局的志工幫忙申報,為什麼呢?因為線上報稅的方式充滿太多的不確定,與其花時間在這上面,還不如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穩定的完成報稅。另外,因為除了電子報稅之外,還有傳統的報稅方式,具有可替代性,所以並不是那麼急迫需要學習。 所以我想科技的應用最少會牽涉到替代性與高動機這兩個因素。例如以下這些例子 很多老年人第一次用平板的經驗是Facetime,因為可以跟孫子們視訊,他們樂於使用這項科技產品。 一些電子相框的設計結合的雲端應用,子女可以在雲端存入一些照片,這些相片就會出現在父母家的電子相框中。 有些血壓計、血糖機的偵測來要自己記錄真麻煩,所以廠商便想到說不需要更改老人們的使用習慣,而是讓 這些機器 可以連上雲端,主動記錄老人的生理狀況,並且結合醫療團隊,針對異常數據提供適當的醫療協助。 在這些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動機十分的確定,有親情的因素,也有健康的需求。另外在替代性上,雖然這些設計都有替代品,但是替代經驗卻不如這些設計提供的即時、以及超越原有方案的規劃,所以從人性的角度來講,這些設計是成功的。 其實還有一個很棒的設計是目前的無人駕駛車。目前UBER推動無人駕駛車不遺餘力,甚至在日本他們已經試著在一些偏遠鄉村,行動不便的地方試行UBER,建立適當的路線及老年人的使用經驗(這些地方通常年輕人不多、交通工具班次不頻繁、老年人就診或是購物都需要依靠公共運輸),一旦路線建立,即便是無人車上路了,要融入老年人的生活應該也很方便,雖然隱私上可能被紀錄,但是總是有了行動的自主性。對於一些沒有跟子女一起居住,而且公共運輸不便利的老年人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通解決方案。 講到這裡,我便想到前陣子跟一個創業者的對談。他說,他當初只是找到一些人的問題,然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沒想到這個解決方案受到很多人歡迎...

教學好幫手-圓剛無線麥克風介紹

你教學時會用麥克風嗎?我會,而且我習慣使用無線麥克風,因為我的教學中有分組,我常常必須到各組去指導學生,有時候也會讓學生發言,所以我需要一組可以在教室到處走動時使用的麥克風。 而且身為一個實作課程的老師(我上的是資訊課),我更需要可以隨時讓我空出雙手的麥克風。這樣子才不會在操作時因為放下麥克風而使得自己的音量太小,讓較遠的學生無法聽清楚。 在這種需求下,剛剛好有機會可以測試一組圓剛的產品,所以就來試試看吧! 一開始開箱時我就注意到這一支收音麥克風,麥克風的部分做得很精緻,感覺收音會很不錯。(後來發現收音真的不錯,即便是用領夾,也不用刻意靠近麥克風) 供電利用一般常見的 Micro USB,這樣很方便,就不用老要帶個很大的變壓器 電源啟動的靈敏性很高,一按下後幾乎馬上就能透過2.4G連線了。也可以在收音麥克風上直接調整音量 體型還蠻迷你的,夾在領子或是衣服上幾乎感受不到重量 再來看一眼整體造型吧!設計感真的不錯,雖然這種塑膠會有指紋沾附問題,不過還可以接受。 原廠也提供了頸帶,可以戴在脖子上,我試過效果還不錯,官方的建議麥克風距離嘴唇最好不要超過6英吋,確實在這個距離內的收音很不錯。 另外有個接收器,也是小小一個,造型精簡,只有開關、電源及音訊輸出端子 變壓器也是小小一個,插頭可以收折得很平整 音訊輸出線 因為無線麥克風使用2.4G,所以千萬千萬千萬不要把他跟AP放在一起啊!(我之前就是放在一起,結果老是會斷訊,還碎碎念了一番,結果是我自己搞錯,真的是很對不起啊!XD) 音訊線一頭接在 MIC OUT 一頭接在教室的擴音系統即可。我蠻喜歡這種設計的,因為在學校內可以帶到哪裡用到哪裡,也不用特別安裝甚麼。不過連接起來有點小雜音,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如果要降低雜音,我看要來處理一下我們的擴音系統啊! 另外一個比較困擾的就是無線麥克風走到喇叭下面會有尖銳聲音。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是調大音量的時候由擴音器上調整。果然這樣做了之後,尖銳聲音幾乎聽不見,不過你不要白目地在喇叭正下方講話啊!這樣子尖銳聲音便會再出現 連線速度超快,一旦開關的綠燈由閃爍到恆亮就表示連線了。我試過很多次幾乎都是打開收音麥克風的電源鍵後,就會立刻連線。至於連線...

107-106翻轉劣勢、逐步踏實的說明頁

數位資源應用補充 壹、 圖書館數位資源應用 一、 教學影片:微學習網站 - 公共圖書館資源應用 2015 版 。 二、 實作前準備事項:身份證字號(北市圖提供統一證號、居留證號、護照證號、入出境許可證號)、網路、閱讀數位資源的載具(電腦或是平板)。 三、 目前提供線上註冊的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國立台灣圖書館。 四、 推薦的圖書館數位資源: HyRead 電子書(含雜誌)、各式報紙及雜誌全文資料庫、兒童繪本(分為電子書與 flash 資源兩種, flash 資源需要使用電腦閱讀)、互動式學習資料庫(多數是英語,也包含其他語言)。 五、 操作說明:請觀看影片,並且依據影片的操作步驟逐步的完成辦證、安裝閱讀程式(電子書及雜誌閱讀,提供離線閱讀)、體驗多元資料庫等學習體驗。 六、 延伸閱讀: 1.            微學習網站 - 數位閱讀 - 公共圖書館應用 。資料較舊,但是較為完整,如果看完公共圖書館資源應用 2015 版後仍意猶未盡的話,可以在看看這個學習單元,得到更完整的數位閱讀資訊。 2.            無紙閱讀 。完整的以數位應用的思考來思考閱讀型態,閱讀的類型更為多元,並且重新思考資訊的流向,對於多元閱讀型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多多參考。 貳、 app 應用的基本概念 一、 教學影片: 五吋手機的小冒險 。這是台東研習課程的完整版,透過這個課程,我們希望可以讓各位手上的手機瞬間變成您個人隨身的數位助理。不管是學習、工作或是日常生活,都能透過這個課程的學習,了解到手機在這些方面能夠提供的莫大協助。 二、 實作前準備事項:手機、網路、 app 商店帳號( iOS 、 Android ) 三、 作業系統:顧及 Android 手機使用人數較多,所以主要以 Android 系統為主。 iOS 系統使用者也可以參考使用,使用概念是相同的,不過請注意細微操作處的差異。 四、 推薦安裝程式: 1.    ...

106-翻轉劣勢、逐步踏實

七月中旬,我在台東開了兩天的研習,研習的內容有「無紙閱讀」「公共圖書館數位資源」「五吋手機的小冒險」「即學即用的教學與自學資源」等議題。看上去課程內容似乎琳瑯滿目、包山包海,實際上,這些課程內容只希望達成一個目標-「透過網路和電腦、隨身的行動裝置的使用來克服實體環境學習資源的不利」。 從現代生活的角度來說,網路與行動通訊裝置幾乎是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社會大眾可曾思考到,或許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隨身環境來翻轉自己及孩子的學習資源困境?一台五吋大小的手機,加上網路與適當的App,可以變成我們的學習工具、生活輔助、多國資訊接收系統。當然,如果您願意的話,還有更多的可能等您實現。即便是家戶無法提供相關的環境、在學校、公立圖書館,以及任何一個願意提供上網電腦的地方,都可以讓有自學意願的孩子,在適當的指導與陪伴下(我們不僅需要數位學習,更需要完整的學習規劃與陪伴),自行學習任何自己想學習的事物。這麼一來,學習資源的困境便能翻轉了,或許不如實體資源般盡如人意,但是相對來說,也少了實體資源的限制。更大膽的來說,這是一個以世界為教室的學習架構,在這個框架下,不管您是在台北、還是在離島,起點的基礎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可能的差異,就只存在於對虛擬網路世界的認識與各種資訊工具應用的程度上了。 那麼,該怎麼開始這樣的應用呢?我想我可以從社會大眾需求度比較高的三個部份來切入,讓大家思考與檢視是否需要投入在這些數位資源上。 一、 圖書館數位資源應用: 我認為圖書館的數位資源是在您既有的閱讀資源上做更多的累加,所以如果您喜歡閱讀,那麼我會很強烈的建議您一定要來試試圖書館的數位資源。特別是如果您當您符合以下狀況時,那您便蠻適合試試數位資源的應用: 1. 家中沒有足夠的實體書籍供您閱讀。 2. 實體書籍的類別過少,缺乏您喜歡的主題。 3. 因為地理環境還有時間的限制,無法充分利用實體圖書館。 4. 喜歡有系統的閱讀知識性的雜誌,甚至是透過學習性雜誌自學。 5. 年輕夫妻可支配所得不多,希望可以幫幼童找到更多的繪本資源。 6. 需要使用到報紙、雜誌資料庫來作為工作、教學、自學之用。 7. 需要加強外文能力,卻負擔不起高額補習費用。 8. 想要學習中文(對外籍人士很實用) 如果您符合以上狀況的話,那麼圖書館的數位資源絕對是您可以嘗試的工具。要實作也...